合同诈骗常见手段包括以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票据或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无实际履行能力却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诱骗对方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等。注意事项包括提高防范意识、谨慎审查合同对方资质和信誉、保留相关证据等。
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多种多样。
其一,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诈骗分子常常编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单位,或者盗用其他企业的名义来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使得受害者在一开始就陷入了骗局。
其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他们利用这些看似“合法”的文件,让受害者误以为交易有保障,从而放心签订合同。
其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却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以此来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这种手段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容易让受害者误以为对方有诚意和能力履行合同。
其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在获取了受害者的财物后,诈骗分子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面对可能的合同诈骗时,有以下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在签订合同前,要对交易对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查,包括其信誉、经营状况、过往交易记录等。不能仅仅因为对方的花言巧语或者看似诱人的条件就轻易签订合同。
其次,谨慎审查合同对方的资质和信誉。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相关证件,核实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以通过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咨询相关行业协会等方式,了解对方的信誉情况。
再者,对合同条款要仔细审查。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合法,不存在模糊不清或者可能导致歧义的内容。对于重要的条款,如价格、质量标准、交货时间、违约责任等,要特别关注。
另外,要保留好相关的证据。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要注意保存各种书面材料、邮件、聊天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生纠纷或者涉嫌诈骗,这些证据将对维护自身权益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如果对合同的真实性或者对方的行为存在疑虑,应当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获取法律建议和帮助。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