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与缓刑的概率大小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取决于多种因素。

取保候审和缓刑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和程序,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仅仅因为被取保候审,并不能直接推断出缓刑的概率大小。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通常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缓刑则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取保候审的决定因素主要在于案件的性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可能判处的刑罚等。而缓刑的决定更多地侧重于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在实际情况中,如果一个人被取保候审,可能表明其罪行相对较轻,社会危险性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判处缓刑。比如,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违反相关规定,或者案件在进一步审理中发现了新的严重情节,都可能影响缓刑的适用。

另一方面,即使没有被取保候审,也不代表不能被判处缓刑。有些案件在侦查初期情况不明朗,未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但在审判阶段,被告人如果符合缓刑的条件,仍然可能被宣告缓刑。

总之,判断缓刑的概率大小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全部情况,包括犯罪事实、证据、被告人的态度和表现等多个方面,不能仅仅依据是否被取保候审来作出判断。

取保候审缓刑概率大吗(0)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