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假币会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包括没收假币、罚款等;刑事处罚根据使用假币的数额、情节轻重等确定,可能涉及拘役、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使用假币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其处罚条款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相关的行政法规。

在刑事方面,依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对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各地可能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有所不同。

在行政处罚方面,如果使用假币的数额较小,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一万元以下罚款。

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以及量刑的轻重,关键在于使用假币的数额。此外,使用假币的情节、造成的后果、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等因素也会在司法实践中被综合考虑。

需要强调的是,维护货币的正常流通秩序和金融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企图通过使用假币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广大民众应当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识别假币,避免自身的财产损失。

总之,使用假币的行为是被法律严格禁止的,一旦触犯,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使用假币的处罚条款有哪些(0)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 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