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本身不一定犯法,但超过法律规定的利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高利贷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和金融问题。在我国,高利贷并不直接等同于犯罪行为。然而,借贷利率超过法律规定上限的部分,法律不予保护。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 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 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 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这意味着,如果借贷利率在 24%以内,是完全受法律保护的;在 24%到 36%之间的部分,如果已经支付,借款人不能要求返还,如果没有支付,出借人也不能主张;超过 36%的部分,则绝对不受法律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高利贷行为可能会伴随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例如,通过暴力催收、非法拘禁、敲诈勒索等手段追讨债务,这些行为会触犯刑法,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对于高利贷的认定和处理,还需要考虑具体的借贷情况、借贷双方的关系、资金用途等多种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为了避免陷入高利贷的风险,人们在进行借贷活动时,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选择合法合规的借贷渠道和方式,并谨慎评估自身的还款能力。
总之,高利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限制和规范,以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 高利转贷罪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