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汇罪的界定主要依据行为人的客观行为、主观故意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等方面来综合判断。

逃汇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将外汇存放境外,或者将境内的外汇非法转移到境外,情节严重的行为。

从客观行为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一是擅自将外汇存放境外。这意味着未经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或者违反相关规定,私自将本应在境内留存的外汇存放到境外。

二是非法将境内的外汇转移到境外。比如通过伪造、变造商业单据、凭证,虚构贸易背景,或者使用其他欺骗手段将外汇转移出去。

主观方面,构成逃汇罪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外汇管理规定,仍然实施相关行为,以达到逃避外汇监管的目的。

对于“情节严重”的认定,通常会考虑逃汇的数额大小、次数、造成的外汇损失、对国家外汇管理秩序的破坏程度等因素。如果逃汇数额较大、多次逃汇或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就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

例如,某外贸企业通过虚构进出口贸易合同,向银行骗购外汇并将其转移至境外账户,且逃汇金额达到数百万元,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逃汇罪。

需要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逃汇罪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具体情况,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准确判断。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外汇管理政策的调整,对于逃汇罪的认定标准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总之,逃汇罪的界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逃汇罪如何界定(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条【逃汇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将外汇存放境外,或者将境内的外汇非法转移到境外,数额较大的,对单位判处逃汇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单位判处逃汇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