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员刑事犯罪会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严重程度等依法处理,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同时也会受到单位的纪律处分,甚至被开除公职。

对于事业单位人员刑事犯罪的处理,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考量。首先,从法律层面来说,一旦被认定构成刑事犯罪,将由司法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刑事处罚。这包括但不限于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附加刑。具体的刑罚种类和量刑幅度,取决于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以及犯罪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

例如,贪污受贿类犯罪,根据犯罪金额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可能会被判处不同刑期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对于故意伤害、盗窃等犯罪,也会依据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定罪量刑。

同时,事业单位也会依据内部的规章制度对犯罪人员进行纪律处分。一般情况下,刑事犯罪被认定后,很可能会被给予开除公职的处分。这是因为刑事犯罪严重违反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

在处理过程中,司法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会有一定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司法机关在依法作出刑事判决后,会将相关情况通报给所在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则会依据判决结果和内部规定,启动相应的纪律处分程序。

此外,刑事犯罪记录还会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职业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刑满释放后,重新就业也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因为许多单位在招聘时会对候选人的犯罪记录进行审查。

总之,事业单位人员刑事犯罪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和单位的严肃处理,这也警示着每一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严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和单位的形象与声誉。

事业单位人员刑事犯罪如何处理(0)

法律依据: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规定: 

公职人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开除: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三)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一条 【量刑的一般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二十六条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一)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

(三)被开除公职的;

(四)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

(五)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