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诈骗金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就可以立案。
在我国,对于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会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被认定为“数额较大”,达到了诈骗罪的立案追诉标准。
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立案的金额标准可能会相对较高;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立案的金额标准可能会稍低。例如,在一些一线城市,可能诈骗金额达到五千元甚至更高才予以立案;而在部分中西部地区,三千元就可能达到立案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不仅仅取决于金额。即使诈骗的金额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如果具有其他严重情节,如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等,也会被依法立案侦查。
法律设定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旨在保护公民的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一旦发现自己可能遭遇了诈骗,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相关的证据和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行为,尽可能挽回自己的损失。
同时,公众也应当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识别诈骗的能力,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诱惑,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财产状况,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核实,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