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取得谅解书后不一定能免于刑事责任,但通常会在量刑时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
在刑事犯罪中,取得谅解书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但它并不意味着必然能够免除刑事责任。谅解书反映了被害人或其家属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谅解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犯罪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然而,刑事责任的判定是一个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过程。法律对于各类犯罪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刑罚幅度,这些规定是基于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多种因素确定的。即使取得了谅解书,如果犯罪行为本身性质严重、社会危害性大,例如涉及严重暴力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等,仍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量刑时会将谅解书作为一个从轻处罚的情节。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会获得相对较轻的刑罚,比如原本可能判处较重的刑罚,由于取得了谅解书,可能会被判处较轻的刑罚或者适用缓刑等。但最终的判决结果仍然要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的规定来确定。
此外,不同地区的司法机关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原则是在维护法律公正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被害人的谅解意愿以及犯罪人的悔罪表现等因素。
总之,刑事犯罪取得谅解书后不能绝对地保证免于刑事责任,但其对于减轻刑罚往往具有积极的作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采取措施弥补被害人的损失,争取获得谅解,同时也要尊重法律的裁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第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