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诈骗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明确目的。所谓直接故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如果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那就不是直接故意。在诈骗罪中,行为人清楚地知晓自己的欺诈行为会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处分财产,同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出现,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在客观方面,诈骗罪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欺诈方法”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比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虚构事实,就是捏造根本不存在的或者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事实;隐瞒真相,则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刻意掩盖,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常见的欺诈情形包括假冒身份、编造虚假项目或投资机会、虚假承诺等。

其次,要构成诈骗罪,还要求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对于“数额较大”的具体标准,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通常会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举例来说,某人谎称自己有内部渠道可以获取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骗取他人大量资金用于个人挥霍,这就符合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又比如,某人伪造医院的诊断证明,以骗取保险金,也是使用欺诈方法获取财物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在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并骗取了数额较大的财物时,才能认定为诈骗罪。

诈骗罪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