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只要达到一定数量或情节严重,就可能入罪。一般来说,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其他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即可能构成犯罪。

在我国,对于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惩处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贩卖个人信息入罪的标准并非仅仅取决于数量,还包括信息的种类、贩卖行为造成的后果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等多种因素。

对于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等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只要贩卖五十条以上,就达到了入罪的标准。这类信息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人身安全和重大财产权益,因此法律对此类信息的保护力度较大。

而对于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贩卖五百条以上会被认定为犯罪。这些信息虽然在敏感度上稍逊一筹,但仍然对个人的生活和权益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其他一般性的公民个人信息,如个人爱好、工作经历等,贩卖五千条以上则可能构成犯罪。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造成了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或者犯罪嫌疑人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那么入罪的标准会相应降低。

总之,法律对于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旨在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

贩卖多少条个人信息可以入罪(0)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