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仲裁过程中发现刑事犯罪,仲裁程序通常会中止,相关线索和证据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仲裁是一种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方式,但在仲裁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刑事犯罪的情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首先,仲裁机构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中止仲裁程序。因为刑事犯罪的调查和处理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优先性,不能因为仲裁程序的进行而受到干扰或影响。
一旦发现刑事犯罪,仲裁机构有义务将相关的线索、证据以及所掌握的情况及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如公安机关、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会依照法定程序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行为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
在移交之后,仲裁程序可能会处于暂时中止的状态,等待刑事程序的结果。这是因为刑事判决的结果可能会对仲裁所涉及的事实和法律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如果刑事判决认定了某些关键事实,那么在后续的仲裁中可能会直接引用或作为重要参考。
此外,如果刑事犯罪与仲裁所争议的事项密切相关,那么仲裁的结果也可能会受到刑事判决的约束。比如,在涉及合同诈骗等犯罪行为时,刑事判决对于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等问题的认定,可能会直接决定仲裁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总之,在仲裁中发现刑事犯罪是一个需要严格依法处理的情况,要确保刑事程序和仲裁程序的协调与衔接,以保障法律的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法院应裁定中止审理,将犯罪线索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等待刑事程序终结后再恢复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