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是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被怀疑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被告人是在审判阶段被提起公诉的犯罪嫌疑人。

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诉讼阶段和法律地位上。

首先,从所处的诉讼阶段来看,犯罪嫌疑人通常处于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正在对案件进行调查和审查,有证据证明某人可能涉嫌犯罪,但尚未经过法庭的审判确认其罪行。而被告人则是在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后,被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提起公诉的犯罪嫌疑人。

其次,法律地位有所不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其权利和义务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例如可能会被采取强制措施,如拘留、逮捕等,但同时也享有一定的法律保护,如委托辩护人的权利等。被告人在审判阶段,法律赋予其更多的权利,如对起诉书的内容进行答辩、质证证据、申请证人出庭等,以充分保障其辩护权和诉讼权利。

再者,称谓的变化也反映了刑事诉讼程序的推进和证据的逐渐明晰。随着案件的侦查和审查起诉工作的深入,证据越来越充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嫌疑程度逐渐加重,当达到符合提起公诉的条件时,就成为了被告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犯罪嫌疑人还是被告人,在未经法院依法判决有罪之前,都应当被假定为无罪。这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总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区别主要在于所处的诉讼阶段、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义务的不同,但他们在法律上都应受到公正的对待和合法的保障。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什么区别(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五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