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是否构成刑事犯罪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等。

在判断是否构成刑事犯罪时,首先要明确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其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包括年龄和精神状态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年龄,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例如未满 12 周岁的人,一般不负刑事责任,但对于特别严重的罪行,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 12 周岁不满 14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负刑事责任;已满 16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精神状态方面,如果犯罪时处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则可能不负刑事责任。

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的故意和过失。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则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例如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例如,在抢劫罪中,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就是危害行为,劫取到的财物就是危害结果。

此外,还要考虑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如果存在这些事由,即使行为在表面上符合犯罪的构成要件,也不构成犯罪。

总之,确定是否构成刑事犯罪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判断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多个方面的因素,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准确的认定。

如何确定够成刑事犯罪(0)

法律依据:

刑事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危害两方面,具体要件是指法律规定的认定某一具体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事实特征。任何犯罪都是具体的,其构成要件都是不一样的,盗窃罪不同于诈骗罪、故意杀人罪不同于故意伤害罪,就在于他们有法律规定的具体要件。例如故意杀人罪,必须具备侵害人的生命权、出于杀人的故意、实施了杀人行为这些具体的构成要件才能构成。从刑法对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看,有详有略。对于那些犯罪性质较明确,立法者认为不需要对犯罪构成作详细的描述就能界定的犯罪,规定的较为简单,例如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规定,对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的描述就非常简单。而对某些难以简单的犯罪,则表述得较为详细,例如,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这就对贪污罪的构成要件作了较详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