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夺被押解人员罪,是指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其界定主要从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等要素综合判断。

劫夺被押解人员罪的界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从犯罪主体来看,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而进行劫夺。其目的通常是为了帮助被押解人员逃避法律制裁。这种故意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积极追求劫夺被押解人员这一结果的发生。

客体方面,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人犯的监督管理秩序。被押解的人员,处于国家有关机关的监管之下,劫夺被押解人员的行为破坏了这种监管秩序。

客观方面,表现为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劫夺”,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夺取或者释放被押解的人员。这里的“押解途中”,既包括从羁押场所押往审判场所的途中,也包括从审判场所押回羁押场所的途中。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实施了劫夺被押解人员的行为,就构成犯罪,而不要求造成实际的后果。例如,即使劫夺行为最终没有成功,只要实施了劫夺的行为,也应按照本罪定罪处罚。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本罪的认定,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和证据,综合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本罪的构成要件。同时,要严格区分本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的界限,如聚众劫狱罪等。

总之,劫夺被押解人员罪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等多个要素,以准确认定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秩序。

劫夺被押解人员罪如何界定(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