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原则上不负刑事责任,但可能会依法通过其他措施进行教育和矫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未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这意味着在刑法的框架内,未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不会受到刑事处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未满 14 周岁的犯罪未成年人就放任不管。对于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未满 14 周岁未成年人,会依法采取必要的教育和矫治措施。例如,可能会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这种处理方式的出发点在于,未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心智和认知能力上尚未完全成熟,可能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充分认识和控制能力。但同时,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也不能忽视,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和适当的矫治手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预防其再次犯罪,并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涉及未满 14 周岁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相关部门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以及未成年人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等,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矫治方案。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