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过当的判刑,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具体的量刑幅度,会综合考虑防卫过当的程度、造成的损害后果、防卫的目的、手段等多方面因素。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在我国刑法中,对于防卫过当的判刑,有着明确的规定。
首先,要明确防卫过当构成犯罪,是基于其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判断是否防卫过当,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比如,侵害行为的危险程度、侵害的缓急、侵害的权益性质,以及防卫手段的强度、损害后果的大小等等。
在量刑方面,法院会充分考虑防卫过当的各种情节。如果防卫过当造成的损害相对较轻,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较小,那么可能会判处较轻的刑罚,甚至免除处罚。但如果造成的损害后果特别严重,犯罪人的主观过错较大,也可能会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但仍然会比正常的犯罪量刑要轻。
此外,在具体的案件中,还会考虑防卫人的动机和目的。如果防卫人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且没有恶意报复等不良动机,这在量刑时通常会作为从轻的因素予以考虑。
例如,在一个案例中,某人遭遇歹徒持刀抢劫,在反抗过程中,防卫人将歹徒打成重伤。经过调查,如果认定防卫人的行为超出了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构成防卫过当。但考虑到歹徒持刀抢劫的严重危害性,以及防卫人当时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法院可能会对防卫人从轻处罚。
总之,对于防卫过当的判刑,并非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要结合具体案件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判断和裁量,以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