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在刑事犯罪后的羁押,需要根据其病情和法律规定进行综合考量。一般会先对其精神状态进行鉴定,然后依据鉴定结果和相关法律程序来决定羁押方式。

对于精神病人刑事犯罪后的羁押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且需要谨慎处理的法律事项。首先,在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如果其表现出精神异常或者存在精神病史,司法机关通常会启动对其精神状态的鉴定程序。这一鉴定通常由专业的司法鉴定机构或具备相应资质的专家进行。

如果经过鉴定,认定犯罪时精神病人处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应当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此时,可能不会采取常规的羁押措施,而是将其送往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监管。

然而,如果鉴定结果表明精神病人在犯罪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那么司法机关会根据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犯罪的性质、情节等因素来决定羁押方式。可能会将其羁押在普通的看守所,但会给予相应的特殊关照和医疗保障;也可能会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将其羁押在专门设置的监管场所,以确保其病情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控制,同时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

在羁押过程中,监管部门会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措施和医疗方案。如果病情恶化,可能会暂时中止羁押程序,优先进行治疗。

总之,对于精神病人刑事犯罪的羁押,既要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和法律的公正实施,又要充分考虑到精神病人的特殊情况,保障其合法权益和基本人权。这需要司法机关在法律的框架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人道主义原则,做出合理、合法且适当的决策。

精神病人刑事犯罪如何羁押(0)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