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取保候审后是否能出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如果案件已经终结,相关限制已经解除,并且没有其他法律禁止出境的情形,是可以出国的。但如果案件仍在处理中或者存在其他限制出境的因素,可能无法出国。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当取保候审被解除时,并不意味着所有与案件相关的法律程序都已经完结。
首先,要考虑案件本身的处理情况。如果案件已经侦查终结,经过审查起诉、审判等程序,最终作出了无罪或者有罪但刑罚已经执行完毕等结论,且不存在其他法律禁止出境的情况,那么通常是可以出国的。
然而,如果案件仍在进一步处理中,比如还在补充侦查、等待重新审查起诉或者上诉等阶段,那么为了确保嫌疑人或被告人能够随时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可能会限制出境。
此外,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法律规定的禁止出境的情形。例如,存在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决定不准出境的;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有未了结的行政案件,且涉及违反出入境管理法,可能会被限制出境。
即使解除了取保候审,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或者司法机关认为有必要继续对其出境进行限制,也可能会影响出国的可能性。
总之,解除取保候审后能否出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议在计划出国前,向相关司法机关或者出入境管理部门咨询,以确保自己的出境行为合法合规。
法律依据:
《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条
中国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证件或者拒绝、逃避接受边防检查的;
(二)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决定不准出境的;
(四)因妨害国(边)境管理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被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遣返,未满不准出境规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决定不准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准出境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