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侦对于高利贷事件的立案标准通常包括利率过高、放贷行为的非法性、造成严重后果等方面。
在经济犯罪侦查中,对于高利贷事件的立案标准并非单一和固定的,而是综合多种因素来判定。
首先,利率的高低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如果借贷利率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比如超过了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一定倍数,就可能符合立案标准。因为过高的利率往往意味着借贷行为的不正常和可能存在的非法性。
其次,放贷行为的性质和方式也很关键。如果放贷者是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等方式获取资金进行高利放贷,或者是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行放贷,那么这就可能触发立案。
再者,造成的后果也是决定是否立案的重要因素。如果高利贷行为导致借款人及其家庭遭受重大财产损失、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自杀、家破人亡等,经侦通常会予以重视并立案侦查。
此外,放贷的规模和涉及的人数也会影响立案决策。如果涉及金额巨大、涉及众多借款人,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经侦介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具体执法标准和实践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会围绕上述几个主要方面来判断高利贷事件是否达到立案的程度。同时,法律和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打击新型的经济犯罪行为。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二十六条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一)个人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二)单位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