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入狱后仍需承担赔偿责任。
在法律体系中,诈骗罪入狱并不意味着免除了赔偿义务。即使犯罪人已经被判处入狱刑罚,受害人仍然有权要求其进行经济赔偿。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在诈骗罪中,犯罪人的诈骗行为往往给受害人带来了直接的财产损失,例如骗取的财物、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入狱主要是对犯罪人的刑事处罚,目的在于对其犯罪行为进行惩戒和威慑,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法律权威。而赔偿则是为了弥补受害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恢复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犯罪人在入狱后有个人财产可供执行,受害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如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犯罪人用其个人财产进行赔偿。即使犯罪人暂时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一旦其出狱后有了经济收入或者获得了财产,受害人仍然可以继续主张赔偿权利。
这种规定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原则。一方面,让犯罪人承担应有的刑事处罚,为其犯罪行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救济。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犯罪人的积极赔偿表现也可能会在刑事量刑中作为一个酌情从轻的情节予以考虑。但这并不意味着赔偿就可以替代刑事处罚,而是在法律框架内综合考量犯罪人的态度和行为。
总之,诈骗罪入狱后仍要赔偿是我国法律的明确规定,这一规定旨在平衡犯罪人与受害人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